我守的这片海一直还在,我等的鱼儿只剩这么多
在家门口这片海中赶着潮汐作业是三联村渔民早就惯以为常生活方式,他们周而复始地下网起网,但网里的鱼再也难见当年的阵势。尽管如此,三联村的鱼市上仍然是人头攒动,乱中有序的交易集会下,隐含着鱼贩们长期积累的默契。
在城市边上的渔村逛鱼市,体味渔村生活
难得让电商物流也束手无策的鲜活海物,在小村小镇中的集市上也是供不应求。临近都市的三联村鱼市上,不乏特意驱车赶来的城市居民,通达的交通模糊了渔村与城市的边界,交融与互惠在这个码头边体现得淋漓尽致。
守望“隐形”渔业的未来
十来艘船散落着泊在岸边,鱼婆们或涉水、或顺着简陋的码头,将沉甸甸的、拌着冰的新鲜渔获从船上扛下,分拣、过称、记账,一气呵成,随后麻利地装车离去。
这张定置网,兜起了鱼,也串起了人
三联村的渔民普遍以定置网作业,如果发现网具破损,就要另下一网,把坏的网带回岸上修补。一张渔网从下水到上岸修补,再到下水,是一个家庭的周始往复,也是一个渔业的运转不息。
三联村人如何“守网待鱼”?
潮汐翻搅涌动,带来丰富的渔获。潮汐来临时,三联村的渔民们将网置入海底,静静地等待十天左右,鱼儿就到手了。一网将收,一网又入,“守网待鱼”未必就是惫懒的代名词。
这张渔网,定制了三联村渔民生活的模样
海南临高角一带,特殊的水文条件馈赠给沿岸社区丰饶的渔业资源,布置小小的渔网陷阱就足够三联村渔民向大海讨生计了。除了精巧的定置网外,他们还有着自己独到的“流水”经验,只要掐好时间便会有一次不错的收成。
大潮有鱼小潮少鱼,十天等一回
偏安于琼州海峡东边海区的三联村渔民,多以小型渔船维持生计,他们不盼风不盼晴,只盼“流水”。流水送来了满盆满钵的鱼,世代供养着一方人。
当一个充斥熟人社会的渔村开始发生改变
西岛渔村凭借着岛屿在地理上的隔绝性,兀自安静地存在了400多年,这里的每位乡邻似乎都有些沾亲带故。沿袭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禁捕后有了些改变,转型的大浪中,岛外人不断涌入,岛民们也大都实现了身份转换,得以继续留在故土。
穿杖、挂红、走海路...用最肥的鸡最醇的酒祭献妈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这一天,沿海渔村都会无一例外地组织各种活动来庆祝妈祖诞辰,从传统仪典到村民自导的文艺汇演,不仅寄寓着渔民对平安和丰收的祈求,也彰显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力量。
新埠岛:海口渔影的那一面
海口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疆边陲重要的港口商埠,老街的商贸繁荣似乎就是这座城市最初的样子。但当我们试图回到很久很久之前,在第一艘海上的商船还未停靠于此的时候,不难发现,渔业,才是这个城市深埋的人文故事。
三亚西岛:中国最美渔村墙外墙
​三亚的西岛是闻名的度假胜地之一,岛上景区的墙外也伫立着一面面墙,那是与景区一墙之隔的小岛渔村。渔村中还藏着流传百年的珊瑚石屋,夹着珊瑚的墙壁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带给这个小岛的馈赠。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大海成了疍家人的远乡?
三亚的疍家人祖祖辈辈择海而泊,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席卷,疍家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今很多年轻人告别了出海打渔的漂泊日子,也许将谱写疍家人的生活新篇。
边城的止境和渔村的乡愁,哪个才是临高角心仪的故事?
边城边上的昌拱村,是横跨北部湾和琼州海峡的古老渔村,渔民灰黄的蚊帐外,伫立着二十六层的大楼。留不住人的渔村与匆匆过客,大概有因与果的关系,大概又没有因与果的关系。
他们不上梁山,他们去南海,然后成了神!
“祭兄弟公出海仪式”是琼海渔民沿袭千年的祭祀习俗,所祭的一八零八公并非源于神话传说,而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海南渔民。
一群喝仙人掌汤的渔人
三亚湾海的中心有一座小岛,小岛的白沙海滩仿佛就是世界的尽头,岛上的仙人掌大抵就是天涯海角的滋味。
东水港的妈祖信仰,融入日常而不流于盛会
东水港的妈祖信仰融入生活程度之深,在海南渔村中也是十分少有的。即使在没有仪典活动的寻常日子,庙内也常有老人聚在一起聊天,看琼剧。在东港人的家中,妈祖就似在旁凝神无言,然心怀慈悲的长者。
渔村的日常,市井深深深几许
除了捕鱼和养鱼,东水港村的商业街也有很多跟生活和渔业相关的小买卖。市场、茶馆和渔排,构成了传统渔村里的烟火气。
挂在门上的鲎壳,见证了东水港村人的起落人生
在东水港的村子里,“鲎”被悬挂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是镇宅辟邪的祥物。何婆家门上的这只已经有些年头了,不管世事怎么无常,它一直是那个见证者。
海上捕鱼海上吃,传统渔村的好滋味
东水港的村民目前仍以打渔养鱼为主,近些年来由海鲜生意开启的转型之路,终于给这个传统渔村带来了商业活力。
南宋国母成为海神,沿传忠孝精神
塔头刘村有一间金碧辉煌的慈元行宫,其中供奉的慈元皇太后你也许比较陌生,但它却是小渔村忠孝精神的千年传承。
任溶溶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里的渔业演义
这里是生态旅游景观和渔业人文生态并存的曼妙之地,有着它自身的渔业愿景和精神家园……
荣山寮渔生,不止于拍卖
「荣山寮之五」最会算账的渔夫